潞安化工:
“一度电”的精算成效与低碳示范
当前,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电力成本已成为煤矿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据统计,2024年,集团所属29座生产矿井用电成本占机电总成本比重达25%。
向电力要效益,既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路径。进入2025年,能源事业部机电部面对传统煤矿存在的设备能效偏低、峰谷用电结构不合理、无功损耗突出等痛点,以新元公司、常村煤矿为试点,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系统性破解“高能耗、高成本”困局——一场围绕电力使用的精算管理,正为集团注入高效低碳的新动能,成为其应对市场挑战的有力抓手。
技术革新:为“降耗”装上硬核引擎
LA
数百米深的井下,新元公司主运输皮带的驱动力迎来革新:传统的“减速机+异步电机”驱动系统,被高效节能的永磁直驱电机所取代。
“能耗直接下降了11%!”新元公司机电部部长李志超指着数据屏介绍,采用轻质耐磨的芳纶输送带,仅此一项改造每月就节省电费11.88万元。在新元公司的冀家垴和韩庄空压机站,7台设备统一更换为一级能效设备,年节电量超过100万千瓦时。
智能化则赋予降耗更精准的“大脑”。新元公司主运输系统搭载的AI煤量监测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调度员,根据实时煤流动态调整皮带转速——“煤多快转、煤少慢转、无煤停机”。采区至选煤厂的集中联动控制,有效消除了多级皮带空载运行的“能耗尾巴”,日均减少空转0.82小时,每月节电约4万元。
在常村煤矿,一项看似微小的液下泵改造,却产生了显著的连锁效益。+520主排水泵房内,一台22千瓦液下污水泵的加装,巧妙解决了大型水泵“大马拉小车”的低效顽疾。
“启动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1分钟,应急响应更快;排水效率提升22.8%,该水泵系统吨水能耗下降10.8%;盘根更换周期从几天延长到一个半月,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常村煤矿相关负责人细数着变化。仅仅一项技改的投入,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成为集团推广的“小技改大效益”典范。
管理革新:向“时间差”要真金白银
LA
如果说技术是硬支撑,管理则是激活降本潜能的“巧实力”。在新元公司,一场围绕电价峰谷的“时间经济学”实践正在深入展开。
“峰谷电价差最高达每度0.364元,把一度电的‘时间账’算清楚,效益就出来了。”新元公司机电部部长李志超指出了关键问题。集团供电分公司会同配售电公司和该矿制定“峰段检修、谷段生产”策略,率先重构生产节律:将主要检修班次从电价高峰的早8点,整体调整至电价次高的下午4点;而核心生产则全力安排在0.145元/度的超低谷电价区间运行。仅此一项调整,单日可节省电费1.7万元,按此推算,单月可节省电费约51万元。
精细化管理渗透至每个环节:中央水泵房排水精准避开晚6点至9点尖峰时段;选煤厂储煤皮带在电价高峰时段停运待命;连洗衣房的大型设备也严格遵守“10点至16点谷段运行”的规定。数据显示,全系统时段优化后,5月总用电量显著下降,日电费支出较优化前平均节省约1.7万元。
“一度电”的节约意识,更延伸至灯光开关与功率调节。新元公司副斜井424盏照明灯减半开启,生活区彻底消除“长明灯”;5000kvar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的投用,将功率因数从0.6的低效状态一举提升至0.95以上,5月份就获得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奖励8.38万元。
机制变革:为“精益”注入持久动力
LA
“降本节支没有终点,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推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能源事业部机电部相关负责人强调。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巩固成果、持续深化的基石。新元公司功率因数提升至0.96,创历史最佳并获奖励,正是考核“指挥棒”效应的直接体现。
经验总结与推广机制同步发力。新元公司月均节省电费约100万元的“峰谷生产+精细管控”模式,常村煤矿年创效约44万元的液下泵技改方案,已被提炼为标准化的“降本样板”与“技改范本”。
随着技术、管理、制度的系统集成与协同发力,一度电的精打细算、一项技改的精准实施、一项制度的刚性约束,不仅有效应对了成本压力,更在降耗增效中锻造了低碳发展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一套融合“技术创新硬支撑+管理优化软保障+制度约束强驱动”的电力精益管控体系日渐清晰。
“我们建立了全集团各矿用电情况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精准发现问题。”能源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在新元公司,我们还紧盯‘通风系统能耗上升’‘选煤系统单耗超标’等细微环节,并针对性部署了包括十采区高压无功补偿、9#煤皮带延伸优化在内的15项深化改进措施。”他强调,这种持续跟踪、分析与改进已形成一套闭环管理机制。
一度电的精算账本,将以其显著的降本成效与低碳示范,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