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矿集团的创新沃土上,有这样一群共产党员:他们或许扎根设备检修一线,在锅炉轰鸣中守护光热;或许深耕科研创新前沿,在实验室里叩问技术;又或是直面行业转型挑战,在政策浪潮中破局突围。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以“信念”为锚、“实干”为帆,用滚烫的初心与创新的智慧,在不同领域谱写优秀共产党员的动人篇章。
作为华东机械公司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防爆电器室主任,吕海军的技术攻坚之路,从来以企业之需为号角。为攻克特种异型支架的智能协同控制难题,他带领团队扎进资料堆,泡在实验场,反复重构方案。有年轻工程师面对挫折叹气,他却常说:“创新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一次次灯火通明的鏖战,成功突破智能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终让异型支架在井下自如伸展,牢固撑起安全的“一片天”,也为企业赢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一串沉甸甸的荣誉。
“搞技术,就是要用创新解决真问题。”他带领团队精准对标行业一流企业,探索出独具华东特色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化协同发展模式,成功研制KBZ9集约型馈电开关,“矿用皮带运输系统异物检测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淮海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超高水(固体)多功能充填液压支架、极薄煤层液压支架等核心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网络群控充填液压支架”获江苏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成套智能化应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路上永远有更高的山峰,而吕海军,已再次整装,向着智能制造的新高地继续攀登。
“搞科研,党员就要冲在最前沿;攻难关,党支部就要建在项目上。”这是江苏威拉里新材料股份公司技术总监魏放常说的话。作为技术研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是制粉装备领域的“高手”,更用党建“红”点燃了科研“火”,让党员身份成为技术攻关的“最硬底气”。
创新篇章中,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带领团队攻克EIGA制备钛合金粉末的“卡脖子”难题。 过去,国内企业用EIGA装备制钛合金粉末时,常遇到粉末结絮、线圈放电漏水、能耗过高等问题,导致收得率低、超细粉比例小,高端应用长期依赖进口。魏放牵头成立“党员攻关小组”,向着困难攻关。
为解决线圈匝距过大导致的放电问题,他翻遍电磁感应理论文献,设计出短匝距、低能耗的新型线圈;为改善粉末形貌,他带领团队反复调试熔体、雾化气体等参数,同步优化旋风收粉系统结构。最终,实现钛合金粉末收得率与高价值MIM超细粉比例的同步突破,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这一突破只是他科研版图的一角:他主导研发国内首台V500型VIGA制粉装备,有效提高产能;建设国内首条金属粉末自动包装线,让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带领团队研发的GH3536粉末成为某型舰载机的国内指定供应商,GH3625高温合金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GH4099合金900℃高温强度提升超16%……魏放用行动证明,党员的“先锋”二字,是科研路上的“探路旗”,更是创新征程的“发动机”。
三十余年扎根电力行业,他始终以深沉的热爱与滚烫的信念扎根保障机组稳定运行的前沿,为万家灯火筑起“铜墙铁壁”。有人说他“不善言辞”,但在技术攻坚一线,总有他专注的身影——他就是华美热电公司检修部党支部书记、技术部部长张宗辉。
2024年初春,全负荷脱硝技术改造任务艰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氮氧化物控制本就是行业难题,深度调峰等复杂工况下更无成熟经验可循。“技术难关,就是我们必须攻下的山头;环保责任,更是不可推卸的重担。”张宗辉率队扎进机组系统,在参数中摸索规律,在锅炉轰鸣中验证方案。针对负荷波动时燃烧状态复杂、氮氧化物难控的问题,他们设计出精细化控制策略与耦合运行方案。面对点火阶段氧量控制、并网后快速带负荷等难题,他组织团队分析调整,反复试验。
这一仗,赢得漂亮!该项目完成后,脱硝效率大幅提升,年均尿素消耗锐减800吨,直接经济效益超200万元,解决了氨逃逸及结晶隐患。项目获202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为同类型机组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
当千家万户安享充足能源带来的便捷生活,张宗辉仍默默守护着“钢铁巨兽”的脉搏。那些设备间的足迹、图纸上的笔迹、攻坚时熬红的双眼,诉说着一个“老电力”对光与热的担当。
作为徐矿发电公司维修管理部副部长,党员张基沛既是检修现场的“主心骨”,更是技术创新的“急先锋”。“解决设备平稳运行的痛点,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他的座右铭,在一次次技术攻坚中,他用创新成果为机组安全运行和降本增效写下生动注脚。
在设备管理中,他敏锐察觉到锅炉燃烧效率与成本的矛盾,主动牵头#2锅炉燃烧优化改造项目。过去,锅炉燃烧不均导致尿素消耗量高、机组启动油耗大,这不仅增加成本,更制约了机组深度调峰的灵活性。张基沛扎进现场,记录燃烧温度、氧量、煤粉浓度等数据;又爬上20米高的锅炉平台,实地查看设备磨损情况。从分析燃烧数据到调整工艺参数,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找到机组运行的“最优解”:让锅炉燃烧更均匀,尿素使用量大幅降低,机组启动用油量也显著减少。
除了这一核心突破,他的创新足迹还遍布设备管理的各个角落:针对深度调峰时锅炉屏过双弯头易拉裂的问题,他重新设计弯头弧度和支撑结构,实现了“零泄露”;带领团队用旧服务器备件修复公司内网、用废弃钢管改造消防水管,全年修旧利废达109.7万元;自主完成空压机、盘车等设备维修,省下费用90余万元。
从技术改造到修旧利废,张基沛用一个个创新成果证明:党员的先锋作用,不仅是“干在一线”的担当,更是“想在前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