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巷道到处险,矿工苦命交给天!”
“下井七分灾,不知上来上不来!”……
翻开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画册《矿工愤》,字字句句控诉着日军侵占时期淮南煤矿条件恶劣,煤矿工人“进矿如进鬼门关”的悲惨图景。
“老一辈的煤矿工人,很多人都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现代化煤矿的模样。”参与七十年代初编著《矿山怒火》一书的杜文彩老人谈起企业如今的发展感慨万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有煤矿工人的今天!”
悠悠历史长河淹没不了时代的记忆。
风雨兼程八十载,淮南煤矿从备受艰辛、攻坚克难中走来,从“条件恶劣”到“安全高效”翻天覆地变化,是一部与灾害磨难不断斗争、不断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兴业史。传承先辈们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新时代的淮河能源,牢固树立“千米深井”思维,一刻不停推动瓦斯等多元重大灾害治理技术迭代升级,坚定信心向地球深部进军,为建设全国能源头部企业注入新动能。
“走投无路把炭掏,窑下掏炭命不保。病残老死无人问,万人坑里把命抛。”这首曾经写进语文课本中的万人坑谣,正是当年日军侵占时期淮南煤矿如同“人间地狱”的真实写照。
据《淮南煤矿史料》记载,从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日军占领淮南煤矿期间,推行“以战养战”“以人换煤”的罪恶政策,疯狂掠夺资源,取易撇难、乱挖乱掘、竭泽而渔,一个资源蕴藏丰富的淮南煤矿被糟蹋成“矿场险象丛生,井身歪斜、水仓淤塞、巷道坍塌”的百孔千疮局面。
为了“战争机器”的疯狂运转,日本侵略者强迫工人们在险象环生的条件下作业,生命毫无保障,因事故造成的死亡不计其数。
“井下采煤条件极其恶劣,通风不好,常年高温,污水又多,空气污浊、臭气难闻,加上繁重的劳动,矿工们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据历史纪录片《乌金记忆》幸存者回忆,“日军统治下的淮南煤矿,矿井如虎口,瓦斯爆炸、冒顶、透水等事故不断。
《乌金记忆》截图
翻开淮南大通万人坑厚厚的馆藏史料,其中记载着斑斑血泪的控诉——
1943年春,大通矿西四石门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日本监工根本不予抢救,以致100多名矿工悲惨致死。同年大通矿西四石门又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日本监工明知道里面还有许多工人,不仅不施救,反而在石门口砌筑一道防火墙,将40名矿工全部堵在里面活活闷死。时隔不久,日军又逼迫工人进入瓦斯集聚区挖煤,日本监工抽烟引起瓦斯爆炸,当场炸死40余名工人,之后侵略者强迫工人进入瓦斯区,把日本监工的尸体背出来,进去一个熏倒一个,一连熏倒30名矿工,无辜搭上了这些矿工的生命……这一幕幕,正是日军残暴统治下淮南煤矿工人命运的悲怆缩影。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陈列馆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5年8月15日,淮南煤矿工人与全中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1949年,淮南煤矿迎来解放,翻身做主的淮南煤矿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矿山建设中来,矿区安全生产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淮南煤矿和平解放
1963年8月2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纪实报道,写道:如今的安徽淮南煤矿,井下,电灯通明,空气流畅。风镐声、马达声、电车声,奏成一曲生产跃进之歌。
煤矿开采就是跟大自然作斗争,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淮南煤好,但矿区地质构造极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开采难世所公认。”行业内专家曾形象地比喻,“在淮南建井采煤,就是‘摘取悬崖上的鲜果’”。
艰难困苦难不住淮南煤矿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攻克“三下”采煤难关,解决水体下采煤水害威胁;到八十年代突破冻结凿井、深厚流砂层建井技术,破除特厚表土层钻井坍塌难题……在历史的长河里,淮南煤矿备受艰辛而一往无前。
李一矿铁路下采煤及三下采煤获奖证书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开采延深,矿井瓦斯含量和压力增大,瓦斯事故成为淮南煤矿“第一杀手”。淮南煤矿人直面瓦斯治理世界性难题,开启了多年瓦斯治本之路。在“今天的保护层就是明天的安全和产量”“可保尽保,应抽尽抽”等瓦斯治理理念的引领下,高投入、强技术、严管理,降伏了瓦斯“猛虎”,结束了淮南煤矿瓦斯事故重灾区的历史,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瓦斯治理的典范。
2008年,出席煤炭瓦斯防治技术国际研讨会的时任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约瑟夫·杜宾斯基高度评价淮南煤矿“代表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瓦斯治理水平”。
回首往昔,从“条件恶劣”到“安全高效”,淮南煤矿在与自然灾害不断斗争中前进,在不断创新突破中发展。抚今追昔,淮河能源人将继承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打破桎梏、开创未来。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国际研讨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攻坚克难,我们一刻未曾停歇。
“进入‘千米深井’时代,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高承压水、埋深大‘四高一大’特点更加凸显,要坚守安全底线,打好技术迭代升级的攻坚战主动仗……”
今年5月,集团公司高规格召开千米深井灾害治理技术迭代升级动员会,把千米深井技术迭代升级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充分体现出集团公司攻克千米深井灾害治理难题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千米深井”时代,“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矿压不治,矿无效率”,“水害不治,矿无幸免”,“热害不治,矿无幸福”,“火灾不治,矿无安枕”。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迭代升级打好灾害治理攻坚战。
“说起瓦斯治理技术升级,还要从2018年施工的第一口煤层气试验井说起。”煤层气公司资源开发部部长荚胜丰谈起地面区域瓦斯治理技术很有成就感,“目前,地面瓦斯治理井最高单井日产气量突破1.1万立方米,相当于井下390个穿层预抽钻孔日抽采量,瓦斯治理由井下转向地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近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瓦斯治理“二次创新”,统筹推进井上下协同区域防治等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加快推动深部瓦斯治理从井下为主转为井上下并重,逐步过渡到以地面为主、井下为辅的重大转型突破。
地面瓦斯治理井
一批技术成果在实践中通过检验——“淮南深部强突煤层群水平井区域瓦斯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行业肯定,“安徽淮南矿区松软低渗高突煤层地面水平井瓦斯高效抽采项目”获批国家能源局首批瓦斯高效抽采示范项目,煤矿地面井瓦斯抽采技术被列入2024年国家《矿山安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矿区地面瓦斯治理井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一项关于“千米深井巷道锚固技术”的科研攻关正在顾桥矿、丁集矿等典型深井巷道中开展。“应用厚层锚固支护技术之后,巷道顶帮成型规整、无断锚,断面收缩率较低,支护效果十分不错,矿压显现得到有效控制。”丁集矿开拓技术资深主管李挡对于围岩加固新技术很是满意。
厚层锚固支护技术
挑战也是机遇。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聚焦千米深井灾害治理,坚定不移打好技术创新攻坚战和主动仗。持续推进“过断层”为“治断层”超前治理技术,构建灰岩水害“四层网”综合防治体系、推行老空水害防治“四步工作法”,强化“地面集中降温+局部移动降温+能源综合利用”三位一体热害治理模式,推动科研平台在攻克淮南本土重大课题难题上挑重担、打头阵,全面上线集团公司安全灾害预警系统综合管控平台,构筑安全生产“数智防护墙”……集团公司牢固树立“千米深井”思维,持续推进以瓦斯为核心的重大灾害超前有效治理,全力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加快破解“千米困局”,以高水平安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八秩峥嵘,八十载奋进。
从“条件恶劣”到“安全高效”,80载岁月更替,见证了淮南煤矿人代代接续奋斗、不屈不挠与大自然斗争的拼搏足迹。进入“千米深井”时代,让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保护职工身心健康、维护职工家庭幸福安康、守护企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历史担当,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情,力克难题、勇破困局,坚决打好千米深井灾害治理技术迭代升级攻坚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贡献淮河能源更大力量。
作者:陈恩文
编辑:罗坤
复审:王亮 陈超逸
终审:林中华